英華園。圖片來源:揚州日報
今年是建黨95周年,又逢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我市各地紅色旅游持續升溫。本報記者走訪發現,紅色旅游已經成為大家在十一黃金周的一個重要選擇。在許多游客眼里,紅色旅游是一面鏡子,紅色旅游是一所學校,利用國慶長假開展紅色旅游,是在以實際行動弘揚革命傳統、宣傳愛國主義精神。
探訪
國慶長假里,革命老區儀征月塘一帶多個山林湖景迎來了一波波紅色旅游小高峰,其中,坐落在登月湖畔的革命烈士陵園英華園更是游人如織,人們以默哀、敬獻鮮花等現代文明方式祭拜那些曾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付出過鮮血和生命的英烈們。
這座烈士陵園里,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陵園牌坊題名“英華園”表示著中華英烈的精神家園與世長存;用花崗巖鋪成的6層56個臺階,如一把利劍直插云霄,英雄的豐碑刻在心中;四面大炮直指東西南北,血色的浪漫遍地留紅。這里似乎成了雨花臺烈士陵園的縮影,也有五彩斑斕的石頭,象征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有郁郁蔥蔥的蒼松翠柏,表示四季常青的氣節。
瞻仰
陵園墓區中心,老紅軍汪心泰烈士墓格外引人矚目——這是揚州境內僅有的戰斗在這里、犧牲在這里的老紅軍英烈。據《儀征市志》記載,汪心泰(1906-1943)原籍河南信陽人,1935,在中共鄂豫邊區省委負責人周駿鳴的啟迪下,帶頭串聯貧苦農民組織扁擔會,抗糧抗稅。當年加入共產黨,汪心泰擔任信陽地區第一個黨支部的書記,不久又任區委書記。1936年1月4日,一支7個人的紅軍游擊隊在汪心泰家中誕生。汪心泰等在中共鄂豫邊區省委書記張星江、委員周駿鳴的領導下,以僅有的3支槍開始了天母山、吳家尖山的游擊戰。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敵后抗日根據地遭到日偽軍的瘋狂“掃蕩”。上級委派汪心泰擔任儀征縣抗日民主政府縣總隊副總隊長。汪心泰在儀征積極開展反蠶食、反分割斗爭。經過抗日軍民的艱苦奮斗,根據地逐步擴大,儀征縣總隊發展到兩個連。1943年1月9日,汪心泰帶領武工隊到敵占區新集一帶活動時,遭到日偽軍優勢兵力的包圍,突圍過程中壯烈犧牲。
汪心泰犧牲當時安葬在陳家營附近,1972年遷葬于月塘烈士陵園,2004年再度遷葬在登月湖畔新建的儀征市烈士陵園——英華園。據介紹,儀征烈士陵園共有133名烈士英魂長眠于斯,其間以造型獨特懸浮于藍天之下碧水之上的 “思齊堂”,即革命烈士紀念館,分別展出了五個時期儀征人民斗爭史即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時期,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揚州日報記者 殷勇 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