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9月30日電 題:紅色湘江80載:串起大桂林紅色旅游圈 作者 趙琳露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鳳凰鄉和平村委湘江旁的鳳凰嘴渡口,江水靜靜流淌,兩岸郁郁蔥蔥。一艘擺渡船靠著江水的切力和橫跨兩岸的鋼絲繩,載著村民頻繁往返于兩岸。 抵達對岸和平村,岸邊立著一塊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江戰役舊址——鳳凰嘴渡口。這里曾發生過一場悲壯的戰役。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七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此時,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數萬紅軍將士長眠湘江之邊。 “整個江面上全是血,湘江幾乎變成一條血河。”88歲高齡的馬根本老人回憶說。曾經很多年,當地老百姓都不吃湘江里的魚。“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由此流傳。 今年恰逢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記者近日走訪湘江沿岸,發現昔日的“血河”湘江已串起大桂林紅色旅游圈,成為當地民眾的一條致富之江。 當年紅軍長征在桂北行程296公里,歷時19天。在曾留下紅軍足跡的廣西北部五縣,以湘江戰役舊址打造的紅色旅游如今初具規模:廣西灌陽投資1.5億元人民幣,建設“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舊址系列紅色旅游項目;全州覺山鋪湘江戰役紅色旅游項目已納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興安以紅色旅游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資源、龍勝以開發紅色生態旅游推進產業扶貧。 位于興安縣界首鎮老街的紅軍堂,門前臨湘江,距離界首渡口不足百米。沿著江邊的紅色休閑步道,走5公里可到百里大車頭新村。界首鎮黨委書記陳健告訴記者,2015年大車村頭新村民人均收入達13200元人民幣,目前正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積極開發農家樂項目。 在新圩阻擊戰主戰場的前沿陣地——灌陽鎮楓樹腳屯,建設中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正在進行展廳設計,即將對外開放。這個曾經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紅色文化旅游新村,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多年在外從事建筑行業的蔣小華看到了商機,回到村里開辦第一家農家樂,主打紅色文化,推出包括紅米飯、南瓜湯、野菜在內的“紅軍飯”,頗受歡迎。蔣小華說,以前村民靠種植紅薯、紅辣椒和外出打工維持生活,這幾年村里搞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了。 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院副院長、灌陽縣原史志辦主任文東柏擔任義務講解員四年多,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接待近10批客人。他認為,中央紅軍長征經過桂北,給桂北紅色旅游的發展儲蓄了歷史的資源,紅色旅游發展有著無限的生機,可以把紅色旅游融合到大桂林旅游圈,甚至把湖南、福建、廣東、江西等地旅游線路連起來。 為打造桂北紅色旅游經濟圈,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桂林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今年對外公布兩條新的桂林紅色生態旅游線路,涵蓋興安、全州、灌陽等地,旨在將桂北“散珠碎玉”式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串起來,打造紅色旅游新業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