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實習記者 王松 記者 宋維根 武殿森 文/圖 張家口沽源縣蓮花灘鄉丁莊灣村,是個有山有川的地方,位于沽源縣、赤城縣、崇禮區的交界處。1945年7月7日,沽源縣第一個黨支部,就誕生在這里。 山腳下,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地和一個個布滿架豆的大棚,掩映著村中的白墻灰瓦房。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由于到了采摘架豆的時節,村道上,一輛輛載滿架豆的農用車往來穿梭,村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丁莊灣村群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經歷了剿土匪、建平北游擊支隊騎兵隊、土地改革、培訓土改干部等諸多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當時,這里的村民還為征戰沙場的將士們做軍鞋、送軍糧、運彈藥、救傷員、抬擔架,艱苦卓絕地堅持著革命斗爭,該村被譽為“紅色根據地”和“支前模范村”等稱號。 如今,烽火連天的歲月已經成為歷史,“和平”是當今時代的標簽。在和平的新時代,丁莊灣村已由革命的最前沿,成為了傳播愛國主義思想的新陣地。 村子背靠青山,綠蔭環繞,山中的植被茂密無隙,如原始森林一般,引來無數鳥兒。村民們或戴草帽,或圍頭巾在田地里忙著收割,施工隊在民房上鋪設著統一的灰瓦磚,路兩旁的墻體上繪畫有國際歌、愛國主義漫畫、歷史偉人書畫,全村104戶村民家中的房屋、迎街院墻進行統一改造,每家每戶搭建紅色復古式大門……昔日的革命老村,紅色文化旅游開始在這里綻放。 村子中央,樹立著一座由婦女、兒童、游支隊、軍人組成的“眾志成城”雕塑,雕塑后是一段40米長的“紅色沃土”歷史浮雕墻和20多米的“根深永固”浮雕噴繪。往里走,便是丁莊灣村革命陳列館。該館總占地面積920平米,分為革命陳列館和民俗陳列館、廣場立體雕塑三部分。革命陳列館由前言、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解放前夜和銅墻鐵壁五個部分組成,展品180多件,圖片83幅,全方位展示革命歷史風貌;民俗館展品有500多件,圖片18幅,多為近代生活日常用品、勞動工具等。 丁莊灣村黨支部書記于風啟說:“革命陳列館的建立,全方位地反映和彰顯了以蓮花灘鄉為中心的沽源革命老區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為革命解放事業和經濟建設做出的犧牲和貢獻。僅今年前來參觀旅游的人就達到了2萬人次,革命陳列館、文化墻等紅色文化節點景觀很好地帶動了村里的各項經濟發展。如今,村里借助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開展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環境,向著打造“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小鎮”大步前行著。 以前,莜麥、馬鈴薯是丁莊灣村的傳統種植作物,利潤每畝不足300-500元。后來村里根據土地環境,改種架豆,每畝每年產4000斤,每斤3元,純利潤在8000元左右,幾乎是原先的20倍。 如今,丁莊灣村種植架豆面積達到了1000多畝,在村西側還建成了集水、電、路、棚、膜下滴灌全配套的500畝架豆種植園區,全村架豆年出售量達2800萬斤,多發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蓮花灘鄉鄉長崔占泉說,丁莊灣村為了以“農”帶“游”,還在沿小云線兩側村莊周圍栽植經濟林、景觀林、花卉樹木和經濟開花農作物,在村委會后山建50畝的果園,供游人觀賞采摘。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丁莊灣村確立了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定位,圍繞“紅色沃土蓮花灘文化工程”,將努力把丁莊灣村打造成一座具有紅色韻味的旅游特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