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值得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
■劉向東 蔡琳琳 李悅 作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長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僅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為突破時代和國界的偉大事件,在世界上廣為傳揚,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 80年來,許多國際友人對長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盛贊紅軍長征。他們中有著名的領袖人物、軍事統帥,也有專程來中國采訪報道的記者、作家,更有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重走長征路,體驗長征精神。 無可匹敵的偉大史詩 長征在國際上形成的巨大影響,讓很多外國政治家嘆為觀止。他們不吝贊美之詞,盛譽長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爍今。 二戰期間戰功赫赫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稱長征“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史詩,是一次體現出堅忍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 國際知名戰略學家、曾擔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于1981年7月攜全家一起赴貴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長征路。“在我們走近大渡河時,曾經一度懷疑它是否真的像長征戰士在回憶錄中描述的那樣水流湍急,險象環生”,參觀大渡河后他在《沿著長征路線朝圣記》 中寫道:“及至親眼目擊,才知并非言過其實。這條河水深莫測,奔騰不馴,加之洶涌翻騰的旋渦,時時顯露出河底參差猙獰的礁石,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栗……” 即便是不愿意紅軍主力退出中央蘇區進行充滿危險的遠距離戰略轉移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在長征勝利結束后發出感慨:“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蔣介石斗爭了十幾年,經過長征到達了陜北根據地,這是件可喜的歷史事件。” 紅軍精神鑄就不朽功勛 由于紅軍長征勝利在世界上產生的巨大影響,數十年里,不斷有記者、作家、友好人士采訪、著述、評論長征。起初,很多外國人是帶著好奇的態度來看待長征的,但經過嚴肅的考證和思索后,他們成為了長征的贊頌者、崇拜者和長征精神的傳播者。 美國著名女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對長征有具體的了解是1936年初在上海,她聽到從延安派到上海工作的長征親歷者馮雪峰的講述。馮雪峰的敘述“雖然是平靜和真實的,但是充滿了無數難以置信的艱苦和不屈不撓的圖景”。正是這種“圖景”,驅使史沫特萊一往無前地奔向延安。1937年3月至7月間,史沫特萊和朱德進行了幾十次談話,成為她后來寫《偉大的道路》的基本素材。她說:“長征是革命戰爭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于此”,她滿懷信心地預言,“長征已經完成,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歷史”。 來到陜北一探長征究竟的,還有時任燕京大學新聞系教授的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6月至10月他對毛澤東和紅軍進行了深入的采訪。1937年10月,斯諾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在書中,斯諾把長征譽為“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回宣傳”。 他們是真正的軍人 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面對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和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全軍將士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不怕犧牲、英勇戰斗,面對敵人的優勢兵力,充分發揚軍人血性,巧妙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在世界軍事界,長征精神成為了珍貴的精神財富和軍事財富。 美國軍事史學家塞繆爾·格里非斯將軍在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一書中,拿紅軍長征和公元前400年1萬希臘人從波斯到黑海的撤退做了比較,“希臘人和中國人,同樣忍受了酷暑嚴寒,干渴饑餓;同樣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邊行軍邊打仗;同樣解決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內部爭端; 同樣生存下來了”。但是,長征是“一次更加雄偉的壯舉”。“中國共產黨人,以他們反復經受的考驗證明,他們能夠忍耐難以言狀的艱難困苦; 能夠戰勝途中大自然好像決意要阻撓他們前進而向他們提出的一切挑戰; 能夠擊敗下定決心要消滅他們的敵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以色列國防軍退役軍官武大衛很早就聽過中國紅軍長征的故事,“我從長征故事中學會了如何嚴格要求自己,如何堅決服從命令。”2005年他終于得以“圓夢”,用汽車加步行的方式,按照紅三軍團的路線走完了長征路。他說:“這次長征之行,讓我知道了什么樣的軍人才是真正的軍人,才是能夠打勝仗的軍隊,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軍隊……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 (據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
Tags:長征值得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
責任編輯:中國紅色旅游網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