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足球联赛|nba历年总冠军|波尔图vs沙维什|女篮直播中央5台现场直播|欧洲国家联赛时间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毛澤東故居 劉少奇故居 彭德懷故居 賀龍故居 楊開慧故居 雷鋒紀念館
中國紅色報道
湖南紅色報道
中國紅色視頻
中國紅色景區資訊
中國旅游新聞
我要投稿
中華紅色文化的福建版圖:“閩東延安”續寫華章
2016-06-24 09:17:44 來源:人民網 作者:中國紅色旅游網 【 】 瀏覽:240次 評論:0

  

\

閩東蘇區紀念碑

\

\

落戶柏柱洋的鳥巢式生態農業

 

6月11日,記者沿著柏柱洋新拓寬的“紅色旅游公路”行經立峰、榕頭、立新、山下、三村、斗面、樓下等村,這些曾經戰火紛飛的地方,如今“紅”“綠”輝映,一派朝氣蓬勃、百業興旺的新農村景象。

斗面村80后村委會主任林連發,一大早就帶著村民修路開山種金橘,規劃著紅色采摘游;柏柱洋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里,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劉錕,通過電商賣蔬菜,正在“鳥巢”蔬菜大棚里和工人加班加點采摘水果黃瓜;樓下村投入300多萬元修繕清末古民居建筑群,吸引了八方來客……

曾經為中國革命做出卓越貢獻和偉大犧牲的柏柱洋人民正發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依照特色產業發展、打造紅色旅游生態型新鎮的思路,重塑產業形態,摸索綠色發展的小康之路。

紅旗不倒 精神永存

走進柏柱洋,蘇區印跡處處撲面而來。

記者來到位于斗面村村口的閩東蘇區紀念館,登上300多級高臺階,站在紀念碑的高臺極目遠眺,柏柱洋36村盡收眼底,閱盡中共閩東臨時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共青團閩東特委、閩東婦女工作團、紅軍獨立二團后方辦事處、閩東互濟會等革命史跡和遍布柏柱洋各村的紀念碑、紀念亭……曾經山高林深路隘的柏柱洋,在烽火連天的特殊年代里,譜寫了一段又一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由贛入閩,點燃了武裝斗爭的烈火,推動全省土地革命深入開展。1931年開始,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鄧子恢、陶鑄、葉飛、曾志等同志到閩東指導斗爭。他們深入柏柱洋農村,與當地群眾同甘共苦,在基層建立共產黨組織和工農政權。參加過閩西土地革命的鄧子恢、曾志還直接帶來中央蘇區的經驗。

被過濾廣告

1933年,利用19路軍發動“閩變”的有利時期,閩東各地爆發了全區性的工農武裝暴動。1934年2月,在柏柱洋召開的閩東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閩東蘇維埃政府。蘇區鼎盛時期,下轄9個縣和42個蘇區,面積達1.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6月,中共閩東特委成立。自此,柏柱洋成為閩東蘇區的“延安”,領導發動農民開展分田斗爭,有五六十萬農民分得土地。翻身作主的農民,與共產黨和蘇區政府心相連。1934年8月,尋淮洲、粟裕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中央蘇區出發,轉戰閩東。在他們的支持下,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9月在寧德支提寺成立,連同閩東各縣獨立營、警衛連、赤衛隊、紅帶會等,共有數萬人的革命武裝。在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長征北上后,閩東蘇區成為我黨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支撐,并有力策應了主力紅軍長征。
   

在1935年—1937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中,粟裕、葉飛等還在閩東壽寧成立了中共閩浙邊省委。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閩東紅軍獨立師1300余名將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由葉飛同志率領,揮師北上,在抗日前線和解放戰爭中英勇殺敵,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貢獻。

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游擊戰爭,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閩東蘇區的革命斗爭從未間斷,贏得了“23年紅旗不倒”的美譽。

脫貧致富 弱鳥先飛

“閩東是老區,有長期的斗爭歷程,也是一個閃光點。”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反復要求牢記和發揚老區革命精神。

從鎮區前往閩東蘇區革命紀念館的紅色旅游公路,全長11多公里、路寬9米,這條路連接以烈士馬立峰名字命名的立峰村至樓下等7個建制村,各村莊都散布著紅色遺跡。時下正是茶葉采摘,葡萄修剪、疏果的季節,田野上、果園里、茶園中,隨處可見村民勞作的身影。

這是一條紅色公路,更是一條百姓致富的康莊大道。

“這條紅色旅游公路始建于1958年,是周邊村民生產生活的交通要道,經三次改建,是柏柱洋人民脫貧致富追求小康生活的歷史見證。”溪柄鎮第一任黨委書記劉子康感慨地說。

上世紀80年代,當沿海地區以強勁的開放態勢迅猛發展時,閩東還是全國18個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柏柱洋當時紅色旅游公路還是一條砂石鋪的土路,習近平同志沿著這條路風塵仆仆來到柏柱洋,走村入戶,看望‘五老’,訪貧問苦,為百姓擺脫貧困想方設法。”劉子康回憶起當年向習近平同志匯報工作的情形,當聽到柏柱洋群眾發展“糧林牧蔗果、菇茶花菜筍”十大優勢農業項目,連續五年全區最早完成糧食征購任務時,習近平贊道:“老區人民覺悟高。”他一再要求老區建設要抓緊,解決貧困的辦法,就是要樹立志氣,扎扎實實地工作,在客觀條件不如別人的情況下,工作負荷要比別人大,吃苦流汗要比別人多,點子主意要比別人多,發展速度要比別人快,工作實績還要比別人大,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才能縮小這個差距,最后拉平這個差距。

      柏柱洋人民牢記囑托,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激流勇進,發揮農業大鎮優勢,設立柏柱洋可持續農業發展綜合實驗區,建立立體養殖、食品加工、葡萄瓜果和茶葉栽培精制于一體的綜合體系,群眾收入節節攀升,農民人均收入從1988年的433元提升為2015年的1.65萬元,翻了30多倍。紅色旅游公路也完成三級跳,在省、寧德市和福安市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柏柱洋群眾在這條富民之路上越走越歡。   

   以紅色旅游公路為主軸,建成一條斗面村、立峰村等“美麗鄉村”示范帶,串聯起紅色主題教育和休閑農業觀光一體的旅游線路。福安市將柏柱洋、樓下古民居、千年獅峰寺整合成柏柱洋紅色文化旅游休閑區,列為全市規劃建設的四大景區之一,在“福安精品二日游”線路設計上與白云山世界地質公園緊密對接,形成“柏柱洋—獅峰寺—樓下古民居—白云山”旅游線路。

“紅色旅游公路”兩側建成在全市具有示范意義的高優農業區,重點發展生態果蔬,逐步完善千畝設施農業的綠化景觀、科技研發中心、集約化育苗中心等基礎設施,搭建高標準溫室蔬菜鋼架大棚和智能球體溫室大棚8座,成為省內第一個創新型鳥巢式無土或基質栽培農業項目。附近村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成了現代農業公司的員工,工作環境好了,收入也提高了。

補上農民收入增長這個短板,革命老區柏柱洋正向著“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記者手記>>>

蘇區精神砥礪 奮發趕超圖強

走進柏柱洋閩東蘇區革命紀念館,一件件、一幅幅革命歷史文物和資料圖片,真實記錄了“五百里紅色蘇區”創立和建設的艱辛歷程,記者久久駐足,心緒難平。

據統計,從1926年至全國解放,閩東有4萬多名群眾被敵殺害,被滅絕1.73萬多戶,革命烈士7326人,贏得了23年“紅旗不倒”的光榮贊譽。

蘇區精神是閩東老區人民的寶貴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閩東人民繼承革命遺志,發揚蘇區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力求先行,讓這片紅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5年,寧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7.65億元,同比增長8.6%,經濟運行基本面穩中向好;市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75元,增長9.2%,增幅居全省第3位;政府“錢袋子”里的錢,用于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住房保障等方面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4.8%。

老區蘇區的變遷,寄托著無數革命先烈的夢想與追求,也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但應該清醒地看到,當下的閩東,仍屬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民生活還不算富裕,發展任務還很艱巨。

發展靠擔當,作風見作為。新時期,各級黨員干部務必要持續弘揚蘇區精神,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定決心和“功成不必在我任”的博大胸懷,把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跨越趕超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主線,加快建設“六新大寧德”,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福建日報記者 王國萍 通訊員 郭雅明 鄭祖輝 丁立凡 文/圖)

】 【打印繁體】 【投稿】 【收藏】 【推薦】 【舉報】 【評論】 【關閉】 【返回頂部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
帳號: 密碼: (新用戶注冊)
驗證碼:
表情:
內容:
湖南紅色點擊榜
新聞
旅游
住宿
歷史
湖南紅色旅游新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