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太行山的青山綠水間,600多名農民演員真情演繹的大型實景劇《太行山》,一次次把人們帶回中華優秀兒女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崢嶸歲月…… 近年來,山西省武鄉縣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舉全縣之力,投入近十億元打造了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太行山》大型實景劇等一大批紅色文化旅游體驗項目,把紅色文化資源成功轉化為引領發展的紅色文化產業。據統計,2014年,武鄉縣共接待游客267.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7.88億元。 讓抗戰文化活起來 “當一天八路軍、吃一餐小米飯、唱一首抗戰歌、打一回游擊戰、觀一場抗戰劇。”魯常浩是一位來自北京的80后小伙,他就是被這句話吸引而專程來武鄉縣“當八路軍”的。他向記者講述了在武鄉的體驗經歷:睡大土炕,早上聽著軍號起床,穿上八路軍軍服,背起“為人民服務”書包,白天參加地雷戰、地道戰、追擊戰、麻雀戰和圍困戰以及真人CS實戰,晚上看實景劇。魯常浩告訴記者,在這里,他穿越時空,在感受抗戰時期八路軍生活、生產等歷史場景的同時,深切感受到了濃郁的八路軍文化,很受教育。 讓景點“活”起來,讓游人在參與中得到感悟。武鄉縣在制定紅色旅游產業發展方向時就明確提出要注重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時時處處融入對游客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今,武鄉縣的農村婦女也加入了紅色旅游產業的大軍中,她們一針一線縫制的八路軍總部太行舊址、八路軍將領等各種壁畫、掛飾、披肩等紅色旅游紀念品讓外地游客贊嘆不已。 讓紅色太行富起來 紅色旅游在促進農民脫貧致富進程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張曉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武鄉小伙,大學畢業后在太原打工十多年,如今他回到家鄉,辦起了農家樂,今年上半年就收入十余萬元。他說,以前來武鄉旅游,上午看看紀念館,下午再用兩小時看總部舊址就沒事可干了,游客也就走了。現在沒有三天時間,一圈都體驗不過來。人來了,留下的多了,張曉東的收入也就跟著多了。 磚壁村雖然是個僅有430人的小村莊,但這里曾經是百團大戰的指揮部。村委會主任李躍軍告訴記者,2010年出臺了“一村一山一溝”的紅色旅游發展規劃,靠著紅色文化旅游,不僅村容村貌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收入也從當年的人均不足2000元到今年輕松突破1萬元。 讓產業龍頭昂起來 如何把精神財富轉化為切實可依的發展路徑,武鄉縣為此進行了數十年的艱苦探索。 武鄉縣不僅是著名革命老區,還是個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來,在山西轉型跨越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武鄉充分利用“武鄉是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這一優勢,決定“像從前鬧革命一樣鬧紅色旅游”,提出創建“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基地、全國最大的八路軍文化基地、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 2010年,武鄉縣與深圳錦繡中華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兩園一劇”(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太行山》大型實景劇)戰略合作協議,迅速助推武鄉實現了從“黑色煤炭”到“紅色旅游”的戰略性發展轉型。2013年,在首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期間,武鄉縣又與八一電影制片廠簽訂了興建太行山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項目協議。 武鄉縣委書記胡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來武鄉的游客預計不少于500萬人次,如果每人消費500元,那就是25億元,進一步拉動相關產業100億元,可以解決3萬多戶家庭的就業問題。(本報記者 邢兆遠 李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