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足球联赛|nba历年总冠军|波尔图vs沙维什|女篮直播中央5台现场直播|欧洲国家联赛时间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毛澤東故居 劉少奇故居 彭德懷故居 賀龍故居 楊開慧故居 雷鋒紀念館
中國紅色報道
湖南紅色報道
中國紅色視頻
中國紅色景區資訊
中國旅游新聞
我要投稿
陳云之子:他一直在我們身邊,從未離去
2015-06-02 10:37:38 來源:據解放日報 作者:中國紅色旅游網 【 】 瀏覽:199次 評論:0
無圖說

    ■口述 陳方(陳云之子)整理 本報記者 任春

  頭發花白,腰桿筆直,說起話來聲音洪亮。65歲的陳方在約定的采訪時間、一分不差地出現在記者面前。白襯衫、灰褲子、黑布鞋,穿著樸素,如同鄰家伯伯。
  “我和哥哥姐姐們從來沒什么優越感,在我們家里,也感受不到特殊化的氛圍。記得我小時候父親常對我說:‘借父母的光行事是靠不住的,人要靠真本領吃飯,靠講誠信立身。’這句話,我受用一輩子。當我的女兒開始識字懂事時,我便把這句話轉送給了她。”
  打開記憶之閘,陳方深情回憶起和父親共同生活時的那些往事。一代偉人陳云身為慈父的畫面,鮮活如昨;而他嚴師般對子女的家訓家規,更令人肅然起敬。

  一個令我難忘的生活細節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孩子難免因頑皮而闖禍,而父親從來沒大聲訓斥過我,我也沒挨過打。
  “誠實本分、勤于學習、誠信待人、為人切忌張揚”,這是父親的教誨。對我們幾個子女的教育,父親向來是抓大放小,牢牢把握大方向。他不干涉孩子的興趣愛好,不以家長設定的目標來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在我的記憶里,他從來沒問過我考試得了多少分,學習成績排名班級第幾,連擇業這種大事,父親也尊重我的意見,所以我常說,自己是被“散養”著長大的。
  建國初期,我們家住在北長街的一個院子里。那時父親一領到工資,他就堅持按月從中取出一些錢,寄給商務印書館的老朋友、舅母、青浦鄉下的姑姑,還有生活有困難的一些老戰友們。
  原來我的大哥大姐都在育英小學讀書,那是為干部子弟辦的住宿學校,學費比較貴。后來,父親跟母親交待,如果我和姐姐們也去育英小學上學,家里交學費便成了問題。于是,我和姐姐只能去家附近的北長街小學讀書,那是所普通學校,學費便宜。
  學校里大多數是普通群眾的孩子,不少同學都是我的街坊鄰居。小朋友們在一處玩兒,鬧個別扭拌個嘴紅臉完了很快就和好了,那個時候,人際關系簡單。老師和同學也不會因為你是領導人家里的孩子,就對你另眼相看。
  下課回到家里,我基本都是去找母親念叨些當天學校里發生的事,很少能見到父親。他平時也不愛和我們“黏”在一起,以至于有一次他對我格外“上心”,讓我銘記至今。那天天氣突變,我因上學時衣服穿少了而受了風寒,一回家就發起了高燒。父親很晚才回來,當他得知我發高燒了,便走進來坐在床邊,邊摸著我的額頭邊說:“趕緊多喝水,水喝多了排尿多,熱度就退得快,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啊!”第二天,他又問了母親好幾次,“小方的燒退了嗎?”我聽了,心里特別暖和。這個看似尋常的生活細節,為何令我念念難忘?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父親不大如此直白地表達對孩子的疼愛。他對我們幾個孩子真正的愛與關心,更多地體現在素日嚴格的家教中。

  父親立下“三不準”

  父親對我們的教導寬嚴相濟。在公私分明這一點上,他的標準十分嚴苛:要求家里所有的人都不折不扣地做到,絕對不能打擦邊球。
  不準搭乘他的公務車;不準翻看、接觸他看的文件;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這是父親給我們立下的“三不準”規矩。
  我們家1949年從東北進京,就住在北長街的一個院子里,直到1978年才搬進中南海。院子里有間屋子便是父親在家批閱文件、思考問題的地方。對于我們幾個孩子來說,父親工作的時候,那里就如同“軍事禁地”。
  父親曾明確說過,“紅旗牌轎車是國家配給我的公務車,家中任何人不能乘用”。雖然母親上班的路線是和父親同一個方向的,但我從來沒見她搭過一次“順風車”。母親總是騎著那輛天津自行車廠生產的“紅旗”牌自行車,她還曾開玩笑說:“瞧,我和你爸的車一樣,都是紅旗牌的。”現在,這輛車身已銹跡斑斑的自行車,安靜地停在上海的陳云紀念館里。作為代步工具,它的使命早已完成;而從中折射出父親嚴格要求家屬,不搞一絲特殊化的精神,卻仍觸動并影響著后人。
  上個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的一段時期,由于父親身體患病和下放,母親和我的大姐陳偉力分別請假陪在父親身邊照料。在父親的堅持下,母親和姐姐最后都悉數退回了各自單位在那段期間所發的工資。父親的理由很簡單:“領工資就要給單位做事,你們在照顧我沒有上班,就不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工資,占公家的便宜。”
  公私分明,身為黨內高級領導人,父親不僅對家屬提出這樣的要求,更體現在對自身言行的嚴格約束中——“不收禮、不吃請;不居功,不自恃”。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有一次,父親的家鄉人送來一套精美的文房四寶,請他為正在審批等待開業的一家公司題詞。父親當面拒絕了:這個詞不能題,一題詞,等于強迫主管部門批準了。父親不但退回了文房四寶,還囑咐秘書向上海市委通報此事。
  我還記得家里原來的錄音機,都是老式的。后來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覺得實在太陳舊了,便買了一臺新錄音機給他用。父親問新錄音機從哪兒來的?工作人員回答:是機關的,您先用著。父親堅決不肯,當即讓工作人員將新錄音機拿回去。后來我哥哥陳元參加工作后,用自己的工資給父親買了臺錄音機,這回,他二話不說,樂呵呵地收下了。
  有一段話,是父親對返鄉工作的警衛員的臨別贈言,我聽了特別震撼,銘記在心。他說:無論去哪里工作,都要記住一條,公家的錢一分都不能動。國家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都要查的。

  打底的汗衫上全是洞

  粗茶淡飯,輕車簡從。工作中生活上,父親這輩子將物質需求放在最不起眼的那個角落,生活儉樸得令人吃驚。
  1946年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實現了我軍在東北戰場由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的歷史性轉折,為我軍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父親在那場戰役中,運籌帷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的參謀長兼后勤部長唐凱,給日夜操勞的父親送上了一件棉坎肩以御風寒,父親珍視戰友深情,常年將坎肩帶在身邊。1984年的一天,母親數了數這件棉坎肩上的補丁,足足有32塊。父親這才不得已告別了陪伴他38年的“老伙計”。如今,這件棉坎肩被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內。
  母親1951年從北京東安市場地攤上買的一套銀質餐具,父親看了很喜歡,一用就是40多年。上個世紀80年代,因使用時間過長,餐具表面發生氧化變得通體發烏,廚師便用去污粉將勺子擦得锃亮,父親看到后心疼了:“以后不要這么使勁擦了,會影響勺子壽命的,表面的氧化層沒有害處,只要每次擦干凈就行了。”去外地參加會議、調查研究,他也總隨身帶著這套餐具,不愿意換新的。
  我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平時接觸的較多。感覺父親的節約與儉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次吃完飯,他的碗底總是干干凈凈,盤底的剩湯也會喝掉。給他做飯的廚師有點“埋怨”:首長一年到頭就吃那幾樣家常菜,從來不給我提要求,這烹飪技術總也提不高。
  到外地出差,當地人要給父親做些好菜吃,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父親多次在上海過春節。有一次,上海的同志為父親準備了魚翅,他特意將負責人找來商量:“我上了年紀,再好的東西也吃不出什么味道,別去做魚翅這么貴的菜,浪費了。”他還叮囑,以后就是節日里用餐,也不用搞那么多花頭。
  父親在吃上面沒有要求,穿也是一樣。他平時就穿布衣、布鞋。深藍色與深灰色兩套毛料中山制服都是50年代由公家按照出國規定給做的禮服。父親一般只在每年的元旦、春節、“五一”、“十一”或重要場合時才穿。過后就脫下,仍換上家常衣裳。后來,兩套毛料中山服穿舊了,胳膊下及膝蓋等部位的毛料被磨得很薄。工作人員提出給他重新做一套新的衣服,父親卻說:“衣服最重要的是整潔,破了補一補還可以穿,不用急著做新的。”
  有一年他利用到上海出差的機會,將毛料中山服和穿出破洞的毛衣帶給洗染店里有經驗的老師傅織補。當老師傅得知這是陳云的衣服后,連聲感嘆:“那么大的領導干部,過日子格能巴結(滬語節約的意思),沒想到!”
  記得17歲那年的初夏,我陪父親坐著說話,他說:“天熱,出汗衣服濕了,小方你給我到屋里拿件干凈襯衫換。”我取來后,遞給他,站在一邊。父親把身上的襯衣一脫,里面打底的汗衫上全是洞,一個個對著我齜牙咧嘴的。
  我心里一酸,和他說:“爸!我明兒就給您去買件新的,這件別穿了,太破了。”
  父親沖我笑笑,“沒事兒,汗衫穿在里頭,別人又看不見。”
  從那時起,我就立志要給父親買一樣像樣的禮物。我在北京一家工廠的翻砂車間干了3年活兒,暗暗地攢了幾個月的零花錢。當我將特意為父親買的幾十元的皮表帶遞到他眼前時,他很意外,連夸大方好看。可問起價格,父親心疼地直呼:你怎么下得了手啊,太貴了,太貴了!
  這根表帶,父親換上后一直用著,應該是喜歡的。但直到很久后,他一提起這件事,還是搖頭:太貴了!

  老老實實做小學生

  解放后,每次填寫個人履歷時,在“文化程度”一欄里,父親總是寫上“小學”二字。
  他常常說:“像我們這樣沒有文化底子,各種知識都很缺乏的人,就要老老實實做小學生,一輩子都要有小學生般的心態,求知求真。”
  在1930年9月24日召開的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上,父親被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那時他才25歲。肩負重任,催他發奮苦學,無論斗爭環境多么險惡,工作多么繁忙,他都堅持讀書學習。父親十分推崇毛主席的 《矛盾論》等一系列哲學著作,不僅理解透徹,在工作中也運用自如。
  在工作中,父親之所以對事務的判斷與理解大多符合當時的客觀實際,這與他善于讀書、善于學習息息相關。在重要問題的判斷和決策上,他從不套用別人的東西,而是認真、反復、全面地花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他頭上沒有一頂經濟學家的帽子,但他在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是公認的經濟調控和理財能手。
  父親“老老實實做小學生”的精神,貫穿一生。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他被下放到江西,行李里裝的最多的,還是書籍。從北京到江西,再從江西回到北京,他閱讀了 《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世界知識年鑒》《美國農業》等不同題材的書籍,默默地吸收著各類書籍中的精華養分,動腦子分析、判斷和比較,思考并找出其中的關聯。
  1981年,中央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小平同志來家里探望父親。當時父親建議,在決議稿上加一段話,提倡全黨學習哲學,也學點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央采納了他的建議。這樣的思想高度,正是來自他對國內外形勢不停地分析、判斷和比較。立于當下來回望,當初他的建議,是十分必要和正確的。
  父親的好學與勤勉,造就并帶動了我們全家濃濃的學習氛圍。哥哥陳元告訴我,父親對他從小愛看《參考消息》、愛讀報紙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多讀報,主動地思考文章中提出的問題和觀點,對提高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及預測,頗有裨益。我們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都養成了讀書看報的好習慣,有的時候還聚在一起就一個話題開個小型讀書學習會,其樂融融。
  正如父親所說的那樣,世界再怎么變化,只要自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善于讀書,便不會落伍。

  他的這15個字是我的精神富礦

  父親生前大量的精力花在工作上,家里很少看到他人影。父親退下來后,我才和他有了深聊的機會。他去世之后,報上有大量的報道,許多跟他共事過的老戰友都寫了回憶錄,讀了這些文章,我慢慢地回味和琢磨他從前和我說過的那些話,對父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那句“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和哲學方法。他這一生的經驗總結也都在這15個字中,而要真正把這15個字弄明白搞透徹,里面的東西挺深的,需要我不斷地去學習去理解。
  作為他的孩子,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他慈父的一面,他在工作中處理事情的智慧與方法,我們無法像那些在他身邊工作的同仁那樣得以親耳聆聽、得到具體的指導。所以我有時去上海出差,會情不自禁地去父親的紀念館走走,看到那些被父親幾乎翻破的書稿、用到快握不住才作罷的鉛筆、用紗布縫補了多處的白色睡衣……就感覺他還在我們身邊,從未曾離開。
  他的風范、智慧、深邃,一點都沒有隨著他生命的逝去而黯淡,而是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影響著我們,指導著我們。
  我現在常常會看他的書,選集和回憶錄都在看,琢磨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揣摩他那時說話的心境……越看越著迷,越看越佩服他老人家。
  父親的這一生,可謂波瀾壯闊。他提出的很多方案,解決的都是黨和國家彼時急需解決的要害問題。他對黨和國家事業的每次推動,事前都經過了縝密的調研,觀點的提煉都經過深思熟慮,而且從來都是以平等的口吻、以商量事情的態度提出來,擺出理由和大家一起討論,允許別人提不同意見。經過民主集中,優選出最佳方案。歷史證明,不同時期父親參與制定的相關國家政策,經得起時間的推敲。
  父親去世后,每一年他的生日和祭日,很自然地成了我們五個兄弟姐妹聚首的“法定日”。提起父親,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在我心目中,父親身上的閃光點,這輩子也學不完。他離開我越久,我反而覺得離他越近。

  言猶在耳

  借父母的光行事是靠不住的,人要靠真本領吃飯,靠講誠信立身。

  誠實本分、勤于學習、誠信待人、為人切忌張揚。

  不收禮、不吃請;不居功,不自恃。

  無論去哪里工作,都要記住一條,公家的錢一分都不能動。國家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都要查的。

  像我們這樣沒有文化底子,各種知識都很缺乏的人,就要老老實實做小學生,一輩子都要有小學生般的心態,求知求真。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
】 【打印繁體】 【投稿】 【收藏】 【推薦】 【舉報】 【評論】 【關閉】 【返回頂部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
帳號: 密碼: (新用戶注冊)
驗證碼:
表情:
內容:
湖南紅色點擊榜
新聞
旅游
住宿
歷史
湖南紅色旅游新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