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國抗戰文化的策源地和發祥地
“上海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大課題專家組 上海抗戰文化是“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化的承繼,更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左聯創導的革命文化運動的直接轉型和發展,而在爾后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一步廣泛地團結各界一切抗日愛國的文化力量。上海在近代以來鑄成了深厚的先進文化底蘊,造就了一支擁有相當實力的文化新軍,特別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誕生于民族解放戰爭熏陶下的上?箲鹞幕瑲v史地被逐步推向了全國抗戰文化的前列和中心地位 中國抗戰文化是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斗爭的一條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線,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抗戰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箲鹞幕云洫毺氐牡赜蛭幕滋N,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歷經血與火的考驗,英勇奮戰,異軍突起,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在上海乃至中國抗戰史冊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上海抗戰文化為全國提供經驗和樣板 上海抗戰文化的興起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和推動下進行的。從“九一八”事變直至迎接抗戰最后勝利的14年時間里,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民族解放斗爭的最前列,直接引領上?箲鹞幕亩窢幏较。 為領導上海的革命文化運動,特別是為領導上海的抗戰文化斗爭,中國共產黨設立了專門的文化領導機構。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文化工作委員會,直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由潘漢年任書記。20世紀30年代,在“文委”的組織下成立了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負責具體領導各左翼文化聯盟的活動。1935年8月,“文委”重新組建,周揚任書記,胡喬木任“文總”黨團書記。全面抗戰爆發后,“文委”仍負責上?箲鹞幕念I導,但直接出面的是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中共江蘇省委重建之后,上?箲鹞幕窢帤w其下設的文化工作委員會領導,直到抗戰的最后勝利。 上?箲鹞幕“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化的承繼,更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左聯創導的革命文化運動的直接轉型和發展,而在爾后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一步廣泛地團結各界一切抗日愛國的文化力量,匯成了一支史無前例的、浩浩蕩蕩的抗日文化大軍。由于上海在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對外關系等各個方面占有獨特的重要地位,上海在近代以來鑄成了深厚的先進文化底蘊,造就了一支擁有相當實力的文化新軍,特別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誕生于民族解放戰爭熏陶下的上海抗戰文化,歷史地被逐步推向了全國抗戰文化的前列和中心地位。 上海是全國抗戰文化的策源地和發祥地,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后一個時期又一度成為全國抗戰文化的強大中心,為全國抗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先導作用。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斗爭由來已久,大規模的抗日活動從“九一八”事變以后就開始了。1931年9月,在上海成立不久的左聯發表《告國際無產階級及勞動民眾的文化組織書》,抗議日本的侵略暴行,呼吁革命人民奮起抗日。同年12月,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夏丏尊、周建人、傅東華、葉紹鈞、丁玲、郁達夫等20余人集會,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聯盟,這是“團結全國文化界,作為反帝抗日之文化運動及聯絡國際的反帝組織”。“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后,魯迅、茅盾、葉紹鈞、郁達夫、丁玲、胡愈之、陳望道、馮雪峰、周揚、田漢、夏衍、陽翰笙等43人,于1932年2月3日聯合發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書》,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此后,上?箲鹞幕踉囦h芒,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小說、話劇、電影、歌曲,在抗日救亡的火熱斗爭中產生。 “一二九”運動以后,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上?箲鹞幕\動又走在了全國的最前列。1935年12月12日,即“一二九”運動發生的第三天,上海文化界馬相伯、沈鈞儒、陶行知、鄒韜奮、章乃器、李公樸、沙千里、王造時、鄭振鐸、史良等283人聯合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宣言指出:“在這生死存亡間不容發的關頭、負著指導社會使命的文化界再也不能茍安偷生而應當立刻奮起,站在民眾的前面而領導救國運動。”同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宣告成立,并發表《上海文化界第二次救國宣言》,推選馬相伯、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艾思奇等35人為執行委員。以文化界救國宣言的發表與文化界救國會的成立為標志,上海文化界把抗日救亡運動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完成了革命文化歷史角色的轉型與替代,上海也由此成了中國抗戰文化的發祥地。“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抗戰興起后,全國抗日愛國文化力量云集上海,在全面抗戰的大局之下,各派各界的文化隊伍攜手合作,團結戰斗。1937年7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正式成立。文協成立后,團體會員發展到73個,個人會員達到250多人,成員總數5000人以上,成為上海文化界救亡團體的大本營。在文協的組織下,上海發動和匯成了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抗戰文化運動,其影響所及,遍于全國,并且與全國各地的文化界保持密切的聯系,上海遂成為全國抗戰文化的強大中心。 上?箲鹞幕癁槿珖峁┝私涷灪蜆影,是全國文化抗戰的引領者。從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到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上海在全國率先組成了聯系和團結文化領域一切主要力量的文化界抗日統一戰線。“八一三”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在上海的文化戰線形成聯合作戰的陣勢,原先的左翼文化戰線與其他各個抗日黨派團體的文化力量,在“抗日御侮,共赴國難”的使命下,聯合起來并肩戰斗。上海文化各界不僅以鮮明的民族抗戰精神呼喊文化界的團結合作,而且以實際行動建立了文化統一戰線的各種組織,發動和進行了大規模的持續的抗戰文化和宣傳活動。上海文化各界堅持面向人民大眾,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相結合的方向,并且在斗爭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成功的方法和形式。廣大文化人沖破“亭子間”和文藝的“象牙塔”,把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提供于社會,使文化從少數文化人的手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民大眾的抗戰利器,從而使文化有機地與抗戰融為一體。上海抗戰文化在這方面也為全國抗戰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經驗。 上?箲鹞幕α烤哂袕妱诺妮椛淞脱由煨裕蔀橥苿釉S多地方抗戰文化事業的生力軍和領軍人物。從“八一三”抗戰到上海淪為“孤島”前后,大批的上海文化人和文化團體,由盛極一時的上?谷瘴幕瘧饒鲫懤m轉移到抗戰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據地,把抗戰文化從特大城市的上海撒播到祖國的東西南北。他們當中,郭沫若、茅盾、陽翰笙、田漢、馮乃超、胡風等人,先后轉移到了武漢、重慶等地。丁玲、周揚、艾思奇、冼星海、沙汀、賀綠汀、呂驥、袁牧之、吳印咸、光未然、陳波兒等人,進入了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丘東平、任光、夏征農、錢杏邨等人,進入了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這是上海抗戰文化的一次大規模轉移,也是抗戰文化新陣地的開拓。上海文化人以戰斗的姿態與當地的抗戰文化相結合,譜寫了各地抗戰文化的光輝篇章。 全面抗戰時期的上?箲鹞幕 抗戰文化順應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時代大潮,呼應了廣大民眾反對侵略、保衛祖國的強烈愿望,從一開始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隨著抗日戰爭新高潮的到來,中國抗戰由局部抗戰轉變為全面抗戰,上?箲鹞幕男聲r期也隨之到來。 抗戰報刊紛紛涌現,構筑起強大的抗日輿論陣地。因“七君子”事件而剛剛出獄回到上海的鄒韜奮,1937年8月19日創辦了《抗戰》三日刊。同月25日,由茅盾主編的《吶喊》周刊創刊。隨之,又有胡風主編的取名《七月》的文學旬刊出版。他們把宣傳和推動神圣的民族革命戰爭作為自己的光榮使命。據統計,至淞滬會戰結束,上海出版的救亡刊物達53種之多。其中,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機關報《救亡日報》,是國共合作創辦的一份大型抗日報紙!毒韧鋈請蟆穼嶋H上是以共產黨人為政治領導核心的,它旗幟鮮明地堅持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在抗日軍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上海原有的一些影響廣泛的報紙,如《大公報》、《申報》等,也都大大地加強了關于抗戰的宣傳報道,努力營造同仇敵愾、抗日救亡的輿論。 戲劇、電影界在全面抗戰的隆隆炮聲中挺身而出,在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中國電影界救亡協會等團體的組織下,一致奮起戰斗。戲劇作家一馬當先,由夏衍等人集體創作了反映愛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者的3幕話劇《保衛盧溝橋》;于伶創作了《皇軍的偉績》、《省一粒子彈》、《我們打沖鋒》和《以身許國》4部獨幕;朔風的《壯烈的犧牲》、李一的《姚子青將軍及其部下》等,直接表現了淞滬抗戰中軍民英勇殺敵、獻身為國的悲壯情景;石凌鶴的《再上前線》、夏衍的《咱們要反攻》等,則謳歌了中國軍人舍身成仁、保家衛國的英勇氣概。上海話劇協會先后成立13支救亡演劇隊,動員和組織上海演劇界的基本力量,紛赴華北、西南、中南、西北等各地區,長途跋涉開展抗日宣傳。袁牧之、宋之的、陳波兒、崔嵬、賀綠汀等組成戰地移動演劇隊,奔赴抗日前線演出。陳白塵、沈浮、白楊等30余人組成影人劇團,演出救亡話劇。 音樂和歌詠活動是上?箲鹞幕嚲中特別引人注目的重要一翼。早在全面抗戰的序幕行將揭開之際,1935年在上海首映的電影《風云兒女》中,由聶耳譜曲、田漢作詞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以奔放豪邁的熱情,高亢激昂的旋律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隨著影片的情節唱出了民族的危亡、唱出了全民族抗戰的悲壯、唱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最強音。此外,《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抗戰的一天來到了》、《保衛華北》等歌曲,傳唱于烽火連天的中華大地,成為動員和教育人民、鼓舞軍民斗志、打擊敵人的強有力武器。 美術和漫畫界拿起筆作刀槍,踴躍投身于文化抗戰行列。上海漫畫界救亡會派出葉淺予、張樂平、特偉、胡考等漫畫家參加的漫畫宣傳隊,冒著日機的轟炸進行抗戰宣傳。他們在南京舉辦了“抗戰漫畫展”,參觀者達數萬人之多。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動員50多個會員團體,組成100多個宣傳隊,共2000多人,攜帶《告民眾書》及連環畫等宣傳品,分赴傷兵醫院、難民收容所和居民區,進行抗日宣傳;并且同上海各界抗敵后援會等幾十個團體共同發動了“保衛大上海”的宣傳運動。 在上?箲鹧c火的洗禮下,詩歌從文質彬彬的詩人那里走向人民大眾,成為文化抗戰隊伍中的一支輕騎兵。由中國詩歌會改組而成的“中國詩人協會”在發表的宣言中,詩人們發出“我們是詩人也是戰士,我們的筆桿就是槍桿”的誓言?箲鸪跗,上海發表各類新詩約200多首,其中中長篇詩作20多首,作品數量創下了空前紀錄。文學界是上海抗戰文化陣線中一支強大的主力軍。“八一三”以前,上海的主要文學刊物有王統照主編的《文學》、靳以主編的《文叢》、黎烈文主編的《中流》、黃源主編的《譯文》等。淞滬抗戰開始不久,四刊聯合出版了由茅盾主編的《吶喊》文學周刊(后改名為《烽火》),茅盾在發刊啟事中說,作家們要“為我前方忠勇之將士,后方義憤之群眾,奮其禿筆,吶喊助威”。這些作品都在浴血奮戰的軍民中產生了積極作用和廣泛影響。 孤島與淪陷時期抗戰文化依然保持聲勢 上海抗戰文化運動在淞滬抗戰結束后,先后進入“孤島”時期和全面淪陷時期。這時,抗戰文化所處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完全發生變化,原先的抗戰文化隊伍,主要力量向大后方和敵后根據地轉移,一部分堅持在上海繼續戰斗。在“孤島”階段,愛國的文化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環境,使抗日文化宣傳仍能保持相當強勁的氣勢。在全面淪陷階段,抗戰文化猶如地火潛行,在極為艱險的環境下巧妙曲折地繼續戰斗。 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根據上海所處的新環境,及時提出策略方針的轉變,迅速改變大規?谷者\動的斗爭模式,由集中轉向分散,由公開轉向半公開或隱蔽。提出要采取各種斗爭藝術,“注入抗日反漢奸的內容”,利用租界尚未被日軍占領的特殊環境,壯大發展力量,重建進步文化陣地,開創了“盛極一時的孤島文化”。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全面淪陷。根據上海出現的新形勢,中國共產黨再次調整斗爭策略,強調“嚴格執行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工作方針”,對上?箲鹞幕o予明確指導,使其在內容和形式上,貫徹“灰色化”、“大眾化”和經營管理“事業化”的方針,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爭得立足和生存地位的同時,隱晦曲折地、不屈不撓地開展著抗日救國的斗爭,既積蓄了力量,又發展了自己,并以新的戰斗姿態迎接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孤島”階段抗日文化斗爭中,上海愛國新聞界擔當了主力軍的角色。中共上海黨組織和愛國人士,利用租界和日軍不檢查外商報刊的特殊情況,以外商名義在租界內創辦了一批愛國報刊,進行抗日宣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作用。先后出版的有《譯報》、《每日譯報》、《華美周報》、《文匯報》、《導報》、《大英夜報》、《循環報》、《中美日報》等,《申報》和《新聞報》后來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至1939年4月,上海租界內的這種以宣傳抗日為主旨的被稱為“洋旗報”的報紙達17種之多,其他還有20多種期刊叢刊。這些報刊盡管各自的政治背景和傾向不一,但抗日愛國的基本立場是一致的,共同組成了頗為強勁的抗日輿論陣勢。戲劇以新編歷史劇和“孤島”現實劇的題材和樣式,曲折地呼喚人們發揚民族精神,堅持抗戰立場。 上海全面淪陷時期,面對空前險惡的環境,抗日愛國文化工作者沒有停止活動而放棄戰斗,他們變換了活動方式和表現手法,選擇適宜的題材,隱晦曲折地進行戰斗。有的則打入敵偽文化機關團體內部,利用合法的外衣開展特殊手段的戰斗。傾向鮮明的抗日宣傳,雖然被隱晦的喻意或曲筆所替代,但弘揚愛國和民族氣節,伸張正義與和平,對淪陷區社會現實的丑陋、黑暗進行揭露與批判,對侵略者和賣國者的控訴和譴責,依然是這個時期上海進步文化的主題。黑夜走到盡頭,黎明也就到來了。 上海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抗戰的窗口 上?箲鹞幕\動是與國際上反法西斯力量和一切進步的文化運動息息相關、互為支援的。上海是中國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也是連接全中國、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和紐帶。抗戰期間,申城中外報刊等輿論戰線,以其身臨其境的獨特優勢,對兩次淞滬抗戰和上海抗日救亡運動作了及時報道和大力宣傳,讓全中國和全世界了解上海的抗戰,并通過了解上海的抗戰,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抗戰、了解中國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引起全中國和全世界的極大關注。同時,申城報刊以大量篇幅,分析了國際形勢和世界各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及時報道全國民眾、海外僑胞和世界各國人民的聲援和支持。滬上輿論普遍認為,這場中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絕對不是孤立的,強調“中國抗戰必須聯合蘇聯,聯合英美,如此,中國的最終勝利與日本的最終滅亡是必然的”。這些都進一步堅定了國人抗戰的決心,增強了打敗侵略者的勝利信心。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國抗戰文化的中心。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和推動下,上?谷站韧鲞\動與淞滬抗戰的豐功偉業交相輝映,完整書寫了上海在民族解放斗爭史上的光輝篇章。作為上?谷站韧鲞\動和上海反法西斯運動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上?箲鹞幕鳛榉磳θ毡拒妵髁x斗爭的銳利武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在提升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推動軍民團結抗敵,揭露和聲討日偽罪行,爭取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等各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上海抗戰文化功不可沒! 。▓坦P人:余子道、張云) |
Tags:上海:全國抗戰文化的策源地和發祥地
責任編輯:中國紅色旅游網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