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 梁宏賢 宋三/攝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道(宋暖 宋三):延安位于陜北金三角經濟協作區腹地,歷來是陜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性,長期以來,陜北地區由于自然的原因、歷史的原因和人為影響的原因,自然環境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生態環境總體較差。隨著國家“退耕還林”等政策的支持下,近年來延安的林草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生態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近日,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就陜北地區生態環境情況及發展采訪了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梁宏賢。
梁宏賢告訴記者,“整個陜北生態環境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生態環境脆弱,林草覆蓋率低,綠地條件差,丘陵、溝壑比較多。自然條件差就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譬如很多農民群眾,因綠地條件差,地質災害隱患比較多,干旱少雨的原因,還處于貧困的狀態,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延安的自然生態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自1999年起,延安啟動退耕還林,在國家退耕還林的支持下,整個陜北以黃土高原為主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延安為例,十三年前,延安退耕還林一千多萬畝,一千多萬畝的荒山荒坡恢復了植被,林草覆蓋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水土流失的情況也有了大幅度的好轉,各個方面正在逐步向良好的方向恢復。但總體來講,環境還比較脆弱,一是林草覆蓋率低;二是地質災害隱患多;三是部分地方的工業污染比較嚴重;四是整個水土流失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城鄉居民的生活、生產仍受到較大的制約。
梁宏賢介紹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啟動第二輪的退耕還林這一政策,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第一方面將第二輪的退耕還林工作做好,大幅度的提高林草覆蓋率,這對于陜北黃土高原、黃河中下游地區乃至對于整個國家的生態建設改造,中華民族的安危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會把生態環境的建設繼續向前推進。”
第二方面還要通過水利措施,土地整理措施等有關項目,把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減少水土流失的程度,所有的山坡、河道、土地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第三方面,加強各方面污染,包括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各方面的治理,保護延安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河流土地,為陜北和黃土高原的人民群眾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
延安的紅色文化旅游在全國是獨具特色,更是走在前列的,截止到去年年底,延安紅色旅游的人次達到三千萬以上。談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本地區的紅色旅游時,梁宏賢說道,“延安的革命文物,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保存之完整在全國是領先的。所以延安完全有希望、有能力、有實力建設一個全國紅色旅游的目的地、首選地。”
近年來,延安在國家的支持下,重點做了三項工作。一是下了更大的力氣和功夫,保護好革命舊址。延安全市有400多處革命舊址,光是延安市區就有60多處,把這些革命舊址保護好,建設好,革命歷史文化內容發掘好,將舊址利用好,是紅色旅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建設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的重要內容。
二是延安舊址群具有特殊性,舊址和民居、商業區夾雜在一起。這些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展,人口的增加,農村居民的大量進城,建筑群、商業群對于舊址的殘食和壓迫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延安提出“中輸外擴、上山建城、保護革命舊址”的城市發展的戰略。三年來,延安市區已經拆遷搬遷十萬群眾,對革命舊址周邊,只拆不建,擴展了舊址周邊的保護范圍,提高了保護的等級,使革命舊址群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三是開展項目的建設,包括革命舊址周邊的環境改造,內部文化內容的提升,部分舊址的恢復以及歷史事件的復原。通過這種方式,發揮延安紅色歷史文化的教育作用,旅游作用,并使其功能進一步增強。
梁宏賢說:“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們正在推進26個重大文化旅游項目的建設,相信這些項目的建成,會對延安紅色文化旅游的實力提升,有一個更大的促進。譬如,我們在橋二溝,一方面保護好魯藝的舊址,另一方面將后住進來的群眾進行合理的搬遷、安置。我們也正在恢復一批歷史文化名人的舊居,尤其是在延安時期,工作學習,生活過的歷史文化名人,將其打造成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革命文藝家博物館群。類似的項目我們都在做,去年我們已經開放了西北區舊址,這26個項目的打造和建成推出對延安做大、做強紅色旅游將會有更大更直接的推動意義。第四方面則是城市功能的提升,我們加強酒店建設,公共交通的建設,對外交通的開通以及其他的服務功能的建設,為外地游客提供便利,將延安打造成為一個宜居宜游的城市。”
采訪最后梁宏賢表示,“隨著工作力度的逐步加大推進,延安的旅游服務功能的完善,總體來看,延安的紅色旅游的發展前景非常好,也歡迎全國各地的游客都到延安來,把延安作為一個紅色旅游的首選地和紅色旅游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