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每年23萬人次參觀 房山紅色旅游助推鄉村發展
本報訊(記者 劉婧)作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詞曲創作地,房山區霞云嶺鄉堂上村建立了專門的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數達到23萬人次。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堂上村紅色文化逐漸轉化為紅色資產。村民的人均勞動所得始終高于全鄉平均水平的10%左右,房山區的紅色旅游正在積極助推鄉村發展。 沿著108國道一路北上,在路北邊就可以看到一面鮮紅的金屬質黨旗,幾乎覆蓋了整個山坡;在房山區霞云嶺鄉堂上村村口,一個19.21米高聳的擎天柱矗立眼前,它們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發源地的兩個標志性建筑物。 走進位于堂上村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前言》部分介紹了這首歌的創作背景:“1943年10月,年僅19歲的群眾劇社小分隊隊員曹火星,在今房山(原房淶涿聯合縣)堂上村抗日根據地,創作了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的展陳大量融入紅歌文化元素,用豐富的圖片和實物向參觀者展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堂上村正是因為有這首紅歌的誕生和唱響,吸引了大批的參觀者慕名而來,每年接待全國各地的團體參觀人數達23萬人次。 據堂上村黨支部副書記羅廣倉介紹,堂上村作為紅歌唱響的山村,不斷打造紅色旅游這張金色名片,村民通過參與民俗接待、紀念品制作等方式參與進來,有效促進了富民增收,紅色文化逐漸轉化為紅色資產。堂上村村民的人均勞動所得始終高于全鄉平均水平的10%左右,2017年的人均勞動所得較關閉煤窯的2011年數據相比提高31%。此外,陳列室的文化記憶,可以讓參觀者感受山村巨變、人民富足、祖國強大的積極變化,并通過講黨課、唱紅歌、重溫入黨誓詞、分享學習心得等方式,在思想上經受一次深刻的洗禮,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鼓舞的熱情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中去,讓紅色文化成為時代變遷的“活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