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學校要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并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這一活動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 比如,上外雙語學校科研室主任樊陽老師的公益講壇人文行走已經堅持了多年,在2016年多次行走中,老師帶領學生走過了紹興、西安、咸陽、漢中、昭化、廣元、成都、都江堰、武漢等20多個城鎮,實踐著知行合一、行讀萬里的愿景。 參與活動的朱澤楠同學頗有感慨,“在為期十天的蜀道行過程中,我們從歷史、地理、文學、政治多個維度解讀蜀道文化,用自己的雙腳重走這條名傳千年的古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旅行,更是一次對于歷史的學習,對自我的修行。”
無獨有偶,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的“行走”課程,這幾年在學校各年級中開展,師生共同走進上海各大博物館、藝術館、植物園、創意園區,登長興島、品味西塘水鄉之韻,再到井岡山觀星星之火、去泰山曲阜去尋文化之源,學生們去山區支教,去內蒙古栽樹,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用物理、化學、生物的角度分析紅旗渠的水流和水質。
去年春天,西外的數百名高中生去了陜北,黃帝陵的尋根問祖,壺口瀑布黃河邊的遐想,延安到梁家河窯洞,敦煌重走絲綢之路、探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都成了師生學習無限延伸的地平線。 平和雙語學校的初中部老師更是將“研學旅行”納入了《紅樓夢》經典的學習。在2016年的上半年,九年級的學生在丁雁老師的帶領下,分成小組對《紅樓夢》著作的各個維度開展研究性學習,將其中的醫學、服飾、建筑、詩詞、婚配制度等做深入探究。到了學期末,同學們不但各自選取一個人物做論文,而且師生還共同乘坐“紅樓專列”共赴上海大觀園,穿上古裝服演一演人物,在旅行游覽中感受經典文化。
旅行產品需經過專業設計 一家專業經營游學十二年的旅行社負責人介紹,如今他們為學生提供的游學資源已經遍布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芬蘭、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各地,并擁有眾多高品質的海外營地,這些資源都可以有助于學生將課堂從校園內延伸,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寬眼界,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這些游學產品不僅僅是學習與旅游段的排列組合,而是真正經過專業團隊獨立設計,從前期看營地、制作合理線路,到課程協調規劃都經過縝密策劃。”這位負責人說。
其中,“校車”項目是將自然地理、人文歷史課程從教室里課本上延伸到課堂以外,以“校車游世界”的形式,聘請地理、歷史等教授和專家來做“校車老師”,研發講義教材,為學生們在世界各地上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生動的實地課程。在2016年暑期,神奇校車帶領學生們到黃石國家公園學習地質地理知識,即將出發的2017寒假“神奇校車”,還將帶領學生們去芬蘭上極地生存課程、去意大利上文藝復興和歐洲城市發展史課程。在2018年將推出“親子校車”,由動物學專家帶團,在東非巡著動物大遷徙的腳步,了解野生動物習性,以及動物保護的知識。“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將課堂無限延伸,真正完成自我的拓展。”
研學旅行將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 《意見》強調,要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各地要根據研學旅行育人目標,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等,建設一批安全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準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各基地要將研學旅行作為重要的教育載體,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 比方說,依托豐富美麗的自然資源,平和雙語學校的小學高年級學生深入大自然探究,用眼觀察,用心感受,用手描繪,寫出了一份份“植物自然筆記”。社會實踐方面,八年級的學生在去年參加南京社會實踐活動,參觀中華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九年級的學生開展“尋根上海”語文實踐活動,這些都有益于學生在校外課堂收獲自然、人文、歷史知識。
而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也親自帶學生探訪紹興王陽明墓、寧波天一閣,在旅行過程中講解古代禮儀知識、一齊朗誦《蘭亭集序》,還在蘭亭對詩聯句,師生們完全沉浸在歷史帶來的高雅盡興中,整個旅途收獲頗豐。五浦匯實驗學校的學生們還走訪了上虞曹娥廟、余姚河姆渡遺址等,并且在曹娥廟經受了一次傳統孝道教育,意義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