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6年12月下旬,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中小學要將研學旅行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學生們走出校門“游學”有了依據和規范。 政策的扶持,點亮研學旅行的發展路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和各種形式的夏令營、冬令營活動;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游基地和目的地。” 回顧前幾年的相關政策,研學旅行經歷了從“逐步推行”到“積極開展”再到“支持開展”的緩慢進程。這次的政策扶持,無疑點亮了研學旅行的發展道路。 對此,有業內人士感慨“研學旅行的春天終于來了”。也有網友表示:將研學旅行納入教學計劃,更符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喜好,學生可以實現跨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激發出自主學習的潛能。 據悉,2012年起,教育部先后選取安徽、江蘇、陜西、上海、河北、江西、重慶、新疆8個省(區、市)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并確定湖北省武漢市等12個地區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 研學旅行的探索之路 “僅僅是課堂內的說教,很難讓學生對社會真實變化有所體驗和感悟。走出課堂和校園的研學旅行,更容易讓學生成長。”得知《意見》的頒布,長沙縣盼盼小學校長孫兆炯高興地說。他告訴記者,盼盼小學早兩年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以前,由于沒有政策的支持,學校、家長只能自發小規模地組織學生去張家界芭茅溪體驗式學習,大規模地組織去臺灣的計劃則泡了湯。 “很多家長的意愿很高,有了《意見》,今年去臺灣研學旅行的事情也有著落了。”孫兆炯高興地說。 精心組織、內容豐富的研學旅行也成為學生們寶貴的人生經歷。盼盼小學130班的李誠鋒難忘2016年暑假在芭茅溪的研學旅行。“在8天的研學旅行中,我們10個人一個小組,學習當地的民歌,考察當地的風俗文化,重走長征路,寫日程記錄;觀賞篝火表演,積極體驗抓蝦、喂豬、野炊等活動。”李誠鋒說,走出校園后,自己不再那么嬌生慣養,更加自信獨立了,也明白了團隊的重要。 除此之外,早在2015年12月中旬,湘郡未來實驗學校100余名學生便在學校的組織下遠赴福建省廈門市開展為期一個星期的研學之旅。 如何將研學旅行大眾化 對于研學旅行,不少家長表示:最關心的問題是安全,其次是收費。 “雖然有老師帶隊,可還是擔心。”家長劉女士說。她告訴記者,自己讀六年級的女兒曾參加某機構的研學旅游團。直到孩子下了回家的巴士,劉女士才真正安下心。她說,之所以擔心還同意讓孩子參加研學旅行,主要是考慮到不能因為有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就遏制孩子的“行走”和“成長”。 聽說中小學生今后要研學旅行,果園鎮一位小學老師搖頭表示:“鄉下的學校玩不起的,成本太高了。”這位老師認為,“城鄉交通、旅游資源、文化設施、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差距勢必影響農村學生的研學之旅,因為經費的原因,研學旅行有可能成為城市學生的專利。” “如果要把研學旅行加入教學計劃中,價格上面應該要經濟一點。”家長陳先生認為,研學旅行如果要大眾化就需要控制出行成本,減輕家長負擔。還有家長希望,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研學旅游的景區和企業積極參與,以此來減輕家長的負擔。
就此,《意見》里提出健全經費籌措機制:“各地可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意見》還要求各地在中小學廣泛開展研學旅行實驗區和示范校創建工作。教育部也將遴選確定部分地區為全國研學旅行實驗區,積極宣傳研學旅行的典型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