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受降紀念坊
芷江受降紀念坊 湖南芷江受降紀念坊,是當時四萬萬中國人民用意志和血肉之軀筑起的抗戰勝利凱旋門。1995年8月12日法國《歐洲時報》、1989年2月上海《旅游天地》將芷江受降坊稱為中國“凱旋門”,為全世界六座著名凱旋門之一。(按建筑時序列,分別為:羅馬、柏林、米蘭、巴黎、芷江、平壤)。作為中國抗戰勝利和二戰勝利的建筑物,稱得上是最有紀念意義的一座歷史豐碑。芷江受降紀念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罪惡滿盈的日本侵略者最終走向滅亡的地獄之門,是中華民族偉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證。 現在看到的這座馳名中外的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是1985年9月重新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原坊于文革期間被毀)。受降紀念坊朝東修建,意味著日本是從東向我國投降。受降紀念坊為四柱三拱門式建筑,保持了特有的民族建筑風格,顯示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氣。它高8.5米,寬10.64米,厚1.1米,青磚砌就,水泥為底,鑲嵌明山石,正面刻有蔣中正、李宗仁、于右任、何應欽、孫科、楊化育等人的題詞、題額。大家請細看,這座紀念坊為一“血”字造形,這其中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中華民族取得全面勝利,是用3500萬同胞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告誡人們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二是“血”字形石坊作為一座警世碑,時時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歷史。題詞人中的楊化育為何人?他所書寫的“受降紀念坊”五字何以能和蔣介石的題額“震古爍今”并駕齊驅呢?這是因為芷江受降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為世人矚目,不僅當時國內各大報刊作為頭條新聞報道,國民黨中央政府還曾計劃將貴州、四川、湖南毗鄰的31個縣或25個縣劃為和平省或芷江省。在計劃中,和平省的省府定于芷江,并把省城建成占地70平方千米的受降城,在城中劃地90畝建受降公園,總計撥款286億法郎,由原湖南省主席王東原和芷江縣縣長楊化育負責實施。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所撥專款未能到位。在這種情況下,有強烈愛國心的楊化育先生毅然承當起修建受降紀念坊的重任,派人拆掉芷江城墻的磚頭,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了象征中國近代史上抗擊外辱取得巨大勝利的紀念碑。芷江人民為了讓后人記住楊化育先生的不朽功勛,才特別將其所書大字與蔣介石題額并駕齊驅。 紀念坊后面的上方題額“萬古流芳”四字,是由當時湖南省主席王東原所題。其中的“流”字少了一點,這是因為這四字書法為老顏體,這種字體顯得特別蒼勁有力,象征抗戰勝利的豐功偉業。但當地民間也有一種說法,說這是王東原故意寫錯的,寓意為希望中國從此不再遭受外患,流血少一點。這種說法是否可靠姑且不論,但它確實反映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真摯愿望! “受降紀念坊記”的216字銘文,闡述了日本軍國主義投降的歷史背景。 中聯為何應欽將軍所題。何應欽于1945年8月19日來到芷江,他來的主要任務一是全權負責芷江受降,二是布置全國戰區行政長官接受日本投降事宜。何應欽主持了芷江受降,感到是其平生最大的榮幸,寫下了這副頗具文采的題聯: 名城首受降實可知扶桑試劍富士揚鞭還輸一著 勝地倍生色應推倒銅柱記功燕然勒石獨有千秋
芷江受降城建在七里橋舞水河畔。歷史就是這樣,從盧溝橋開始,到七里橋結束,都與“橋”聯系起來,難道這里面蘊涵這一種神奇的東西嗎?也許只有神通戰爭史的學者才能明了其中的奧秘。 “受降紀念坊”題聯
背面 中門上端橫額:蔚為國光
側柱: 我武自維揚滄海依然歸禹貢
芷江受降紀念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