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9月11日晚, 中國工農紅軍紅六軍團五十一團三營在營長周仁杰的組織指揮下, 路過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下團村時在蓮花橋進行了一夜激烈的阻擊戰, 強于夜戰的紅軍以3個連的兵力阻擊了敵人3個團的輪番進攻, 使紅軍主力安全迅速地突破敵人的圍攻阻截, 順利地向綏寧與通道方向挺進。 9月10日, 紅六軍團兵分兩路分別從城步橋頭寨和賀家寨出發, 五十一團第三營下午到達丹口下團。紅軍在下團召開群眾大會, 沒收了當地蘭長青、蘭道凡、李學光等10多戶土豪的財產分給當地貧苦苗民。下團距城步縣城僅12公里, 土豪們立即溜出村寨趕到縣城向國民黨保安部隊哭訴, 保安部隊聞訊后決定阻止紅軍過境。當地民眾發現土豪們朝縣城方向走去后, 立即向紅軍報告這一情況, 并提醒紅軍一定要嚴守隘口。紅軍首長立即命令五十一團三營營長周仁杰率領三個步兵連和一個重機槍排在蓮花橋阻止敵人, 以確保后續主力部隊安全過境。 蓮花橋是一座橫跨扶城河的苗族風雨橋, 橋長50米, 寬4米, 橋兩端立有幾塊大石碑, 周仁杰將指揮所設在石碑群后面, 他將3挺重機槍朝東南方向一字兒排開。橋東南縣城方向是一片開闊的農田, 橋西是一排32公里長的險峻高山, 橋西端30米處的峽谷隘口是丹口下團通往綏寧的 “咽喉”, 紅軍主力部隊必須通過這處險關才能到達綏寧,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國民黨湖南保安部隊代司令李覺為了阻止紅軍過境, 命令城步國民黨保安獨立三十二旅胡達部和第十九師五十五旅及何平部等共3個團的兵力從縣城出發, 兵分三路趕到丹口小坳子、觀音閣、皮沖界一帶準備搶占隘口堵截紅軍部隊過境。傍晚時分, 敵人到達目的地后遠遠望見紅軍已占領了蓮花橋, 便在距蓮花橋東1公里處的觀音閣部署重兵, 并利用夜色的掩護輪番發起多次沖鋒, 企圖奪取蓮花橋控制隘口,都被紅軍的重機槍打回去, 農田中丟下20多具尸體。敵人不死心, 因開闊的農田無法接近蓮花橋,于是在下半夜又組織了3個連的兵力沿著扶城河東面河堤匍匐而上, 企圖借河堤的掩護偷襲蓮花橋上的守軍。周仁杰發現了敵人的意圖后, 從偵察連派出一個排的戰士每人帶手榴彈沿河西岸而下, 朝偷襲的敵人猛扔手榴彈。頓時, 手榴彈的爆炸聲、機槍的怒吼聲和敵人的嚎叫聲響成一片, 敵人只好又丟下20多具尸體狼狽潰退回縣城。因保安團無重武器, 蓮花橋牢牢地掌握在三營紅軍指戰員手中。第二天清晨(9月12日), 紅軍戰士們打掃戰場時, 在扶城河和農田中繳獲了大量彈藥。阻擊戰中有2名紅軍指戰員犧牲。戰士們將犧牲的指戰員安葬在蓮花橋西邊隘口的古樹下。這時軍團首長派傳令兵送來命令: 阻擊任務勝利完成,迅速撤退追上主力部隊。蓮花橋阻擊戰是紅軍在城步境內進行的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成功戰例。 1986年2月, 當年曾參加過蓮花橋阻擊戰的紅軍營長、原海軍副司令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周仁杰在時任縣委書記蕭尊國的陪同下考察了當年的戰斗遺址, 向當地干部群眾講述了蓮花橋阻擊戰的經過。1986年7月, 縣政府撥款修復了已被燒毀的蓮花橋, 并將蓮花橋改名為紅軍橋, 維修了紅軍烈士墓。同年冬, 縣政府將紅軍橋和烈士墓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5月, 縣黨史研究室在紅軍橋頭安置“紅軍戰斗紀念碑”。教育部門在每年清明節組織當地中小學生到烈士墓前緬懷革命先烈; 當地群眾也常到烈士墓前用傳統的方式燃香點燭祭祀。如今, 紅軍烈士墓、紅軍橋、紅軍戰斗紀念碑等紀念建筑物已成為當地一處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