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
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圣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總體規劃面積118.6平方公里,陵區核心面積5平方公里,由午門、陵殿、神農大殿、御碑園、天使館、圣火臺、詠豐臺、圣德林、闕門、炎帝陵牌坊、摩崖石刻、龍腦石、龍爪石等50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組成。分為謁拜祭祀區、祭祀故道區、農耕文化區、神農采藥區、日市集貿區、華夏歸根園、緩沖區等七大功能景區。 炎帝陵現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社會實踐教學基地、中國十大古典陵墓園林、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炎帝陵祭祖大典榮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2013年,炎帝陵上榜“中國十大古典陵墓園林”,并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炎帝陵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崇高的文化地位被譽為“神州第一陵”、“中華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據史料記載,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產生于新石器時期,即其上限在一萬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者,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繁衍作出了開創性的偉大貢獻。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日中為市,首辟交易; 織麻為布,制作衣裳; 削桐為琴,織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臺榭而居”,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繁衍作出了開創性的偉大貢獻。炎帝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無窮源泉。炎帝晚年為民治病,采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綴”,最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 隨著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炎帝陵廟歷盡蒼桑,屢建屢毀。有歷史記載的較大的修葺有:宋代1次,明代3次,清代9次,民國4次。最近大規模修葺于1986年動工,1988年10月竣工。修復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宮建筑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進:一進為午門,二進為行禮亭,三進為主殿,四進為墓碑亭,后為墓冢。 炎帝陵西漢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三歲一舉,率以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兩代祭祀活動不斷,清代更頻繁隆重,極一時之盛。歷代王朝祭祀碑文多達53通,其他碑碣石刻也有20多通。數千年來,炎帝一直活在人們心中,俎豆馨香,延綿不斷。 炎帝陵是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研究炎帝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勝地。自1988年整修竣工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200余萬人次,其中接待港澳臺、華人華僑及國際友人90余萬人次。江澤民、胡耀邦、陳云等30余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為炎帝陵親筆題詞;宋任窮、楊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王漢斌、彭佩云、李鐵映、尉建行、張震、烏云其木格、張懷西、李金華等30余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專程前來謁陵并指導炎帝陵建設。 自1993年以來,炎帝陵的各類大型祭祀典禮活動連年不斷。1993年“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龍舟系列賽在炎帝陵舉行取圣火火種儀式,成功舉行了2005年中國湖南旅游節開幕式暨炎帝陵百龍祭始祖大典、丙戌年重陽世界華人華僑炎帝陵祭祖大典;1993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4年舉行了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禮;“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祭”成為國臺辦重點交流項目,自2010年以來,已舉行祭祀炎帝和文化交流活動3次。 1992年,國家旅游局將炎帝陵列為尋根朝敬之旅國際旅游專線;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國務院批準炎帝陵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中宣部確定炎帝陵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0年,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確定炎帝陵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4年,炎帝陵被評為“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首;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4月,“炎陵覲祖”入選新瀟湘人文八景;2010年,被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確定為社會實踐教學點;2011年,炎帝陵成功創建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12年,炎帝陵祭祖大典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2013年,“炎帝陵—桃源洞”被列入國家與自然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確定炎帝陵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